返回 不解之结 —邓箭今作品及其它 - 栗宪庭

      “不解之结”是我准备作展览用的一个标题,企图概括当代艺术中的一种话语现象,即作品无论画 的是人还是画其他东西,艺术家在表现的过程中,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疙里疙瘩的结状造型。比较著 名的如天津的蔡锦,安徽的陈宇飞,四川的何森、赵能智,等等,还有本文要叙述的广东的邓箭今。


      绳结的“结”作为物象名词,在中文里经常被用作形容内心难解的、郁结的意象。早在魏晋时,社 会的黑暗使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痛苦,因此,诸如“胸中块垒”的词汇就常出现在他们 的诗中。此后,“块垒”也多被历代文人所喜用。块垒即“结”,著名的苏东坡也曾在他的绘画中用“树 结”比喻他心中的结。“结”变成通俗汉语即是“疙瘩”,口语里也常说他心里有“疙瘩”。块垒、结、疙 瘩,即是形容物象的词汇,也是描绘内心感受的语言,这是汉语的一种特征,也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特征, 所谓比、兴、意象化之类。其实,英文中同样的名词结“knot”也作心之结解:Knots in the mind(思想 上的疙瘩)。看来人类在使用文字语言表述自身的感觉上有共同之处,也许西方美学上的“模仿说”过 于强大,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艺术中,我们鲜有见到类似中国比、兴一类的作品。

      邓箭今的自画像时期就已经显示了“结”般的笔触,1996 年以来的作品尤其《青春期》、《味道》、《梦 幻的情歌》、《呼吸》等同期的作品,笔触过程所呈现的结状造型,成为作品话语的重要因素。自然,邓 箭今作品话语的首要因素是他“画什么”,男女性欲望中的人物动态是显而易见的,这些动态都很直接, 如《一抹晚霞》、《呼吸》、《闪逝的风景》、《梦幻的情歌》中的伸舌头的动态,《味道》中的闭眼张嘴和 煽着鼻翼的动态,《青春期NO.2》中近似手淫的动态等等。但这些动态都不是直接表现性,而表现性的 欲望,或者借性来表现某种内心的压抑。因为这些动态几乎都是单个人的私密状态下的动态,即使画的 是两个人,也是一种压抑得无法接触的状态。人物动态的背景是邓箭今作品话语的第二个“画什么”因素, 如《呼吸》背景中拥挤地露出水面的头,象缺氧的鱼。在这里作品被转换为一种意象话语,以拥挤和缺 氧喻压抑的感觉。其他作品多采此方法,以飞机和疙里疙瘩的云作《闪逝的风景》的背景,也许以此喻 作者与妻子两地生活的感觉。

      邓箭今作品话语的第三个因素即“怎么画”,回到本文的重点—笔触的结, 这是造型语言中最不可替代的因素,邓全部以疙里疙瘩的笔意画所有的形象,正是凭借疙里疙瘩与郁 结的心情有一种通感,作者才可以通过疙里疙瘩的笔意表达出内心的郁结。中国传统文人画多用此法, 这得益于书法美学的早熟,古代文献多有记载。作品如倪瓒疏落的笔意与他寂寥的心情,石鲁疙里疙瘩 的笔意与他晚年的梅花等等。当然色彩也是一种话语因素,邓多用强烈的色彩,且很生、猛、焦,尤其 按常理他用的都是一些忌讳的发“焦”的色彩,缺乏润以及透明度,如他常用的发焦的红、绿、黄,常 给人一种恶心的感觉。但也正是如此,才表达出他的那种难言的被压抑而焦渴的欲望,色彩的焦与心理 的焦在这里也是一种通感。这种生存感觉长期郁结于作者的内心,以至成为一个不解之结,并通过一定 的人物动态、寓意的背景、笔意、色彩表现出来。

      在邓箭今的近期作品中,《味道》较特别,那是一幅画体会性感觉的人物表情—闭眼、张嘴和煽 动的鼻翼,色彩一反平时的焦而变为柔和的暖灰,特别之处在于笔意:大量使用了油,笔触比平常流畅, 使整个画面有种液体般的流动感,人物形象在此便超越了写实而成为作者性的感觉的意象。其中关键 在于作者把绘制的过程当作自己的体会过程,于是心之结在这种体会中被化解,笔触的结也因此化解为 一泓粘乎乎、湿漉漉的蠕动的液体。

以上所叙只是解读,不是评价,评价是把作品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寻找它的意义。当性的压抑成为 特定环境里人的共有生存感觉时,性的压抑就成为一种文化语境(可用“文化情境”,但情境和语境同出 英文context),艺术家对这种个人感觉的表达也由此获得某种当代的共识,就此而言,邓箭今的作品具 有一定的当代意义,尽管他的作品还显得有些单调,因为在人的性压抑的背后,应该隐含着更为复杂而 丰富的生存感觉。其次,艺术的本质是语言,因此必须把要评价的作品,放在整个艺术中的语境里,去 看它的创造性的含量。邓的作品话语基本来源于表现主义以及象征、意象、超现实主义这两条语言线索。 就此而言,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当代艺术,此类作品可谓汗牛充栋。中国此类作品大多在语言上趋向“紧 梆梆”的感觉,这一特点在国际当代绘画中,可以说使人望而即知这是中国人的作品,我想一是由于中 国艺术家过多地受到写实主义训练的束缚,且写实主义总体上又不完善,欲罢不能,所以放不开。其二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们普遍上的精神压抑,造成了总体语言上的紧张感,而邓箭今的作品尤其紧。当然, 这仅仅局限在绘画的范围里,扩大到整个世界当代艺术的范围,中国此类作品就显得过于依赖传统尤其 写实主义的传统语言结构,而在语言上缺乏更多的创造性。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的过程中,几乎找不到 与世界当代艺术无缘的地域当代艺术,除非不是当代艺术,因此,当代艺术的地域特征的创造,一方面 需要在地域情境中找到一种文化针对性,一方面又必须在整个艺术史的语境中找它的创造性的位置。

1997 年